1,哪种泵车的性能好

我推荐三一重工。看您注重哪方面?1服务方面三一优先;2臂架若是属于长臂架的,中联的优越些,他一般是6节臂。三一采用五节臂,RM型的综合型臂架;3液压系统中联为闭式系统,与空气当然是隔绝的,优点就不多说,三一为开式系统,维修方便,(闭式的若是维修,你会想哭的。)4三一有自动退活塞专利技术,5高低压自动转换6自制中心控制器SYMC,SYLD(智能显示器)以上3点为三一的,中联当然就没有啦,因为是专利技术嘛。 您还需要了解什么吗?
三一,中联,徐工老是坏

哪种泵车的性能好

2,三一泵车和中联谁的更好些各有什么优缺点谢谢

我以前就是中联混凝土机械的,搞售后的,我现在又在三一了。我给你说说吧。三一的臂架稍逊于中联,没有中联的稳定,这个很重要。。臂架。 然后。配置方面都差不多。三一没有斯堪尼亚的地盘是个遗憾,不过有日野了。 中联的小毛病多,然后没有三一的做得那么简单一点。 结构件方面。我毕业之后在三一车间做过。我可以说,三一的焊接技术,中国的企业也只有飞机可以比了。。质量是唯一不可妥协的事情。这句话。。。 售后服务,,不用说了。。三一吧。其实吧。买三一。我觉得能省掉很多事。中联的CIFA现在也不错。 支持三一吧·。。希望能帮到你。! 良心话。。

三一泵车和中联谁的更好些各有什么优缺点谢谢

3,泵车中联的好还是三一的好

50M泵车建议选择中联重科!简单说下比较:1.中联50M为六节臂架,三一为五节。6节臂为中联专利技术,如果楼主对泵车有了解,就会发现六臂比五臂优势巨大:同等50M高度,真实浇注高度,中联六臂要比三一高出4M以上,50M六臂=54M五臂,中联性价比高得多。2.中联臂架为瑞士进口钢材,三一为国产宝钢。钢材强度不一样,为达到要求强度,就决定三一臂架比中联要重。越重负荷越大,很容易出现折臂架的,楼主可以打听一下,三一折臂架的,在每个地方都经常有发生。3.中联采用双泵双回路液压控制技术,三一是。。。。。。(忘记了)两个时代的技术。。。。。。。。。。。。。。。。当然三一也有自身的优势,外观好看,吸料性好等等,但是楼上说,“三一哪里都比中联的好,尤其是使用成本和高可靠性及使用寿命,中联的就是便宜 ” 这纯粹是瞎扯蛋。1.三一配件卖得不比中联贵一点点,基本不修,只换!活塞用液压油润滑,狂费液压油。2.管道三一在2W方左右,中联至少保证3W方。3.3年级以上泵车,三一像老年人,中联像壮年人。4.三一泵车一堆国产元件,即使进口的也是选二线品牌,价格还比中联贵,想想利润得有多少。综上所述,建议楼主选中联。
三一的泵车打混凝土快,混凝土质量有点问题也能打。属于吃粗粮的。但出现问题就是打问题。中联的泵车打混凝土慢,混凝土质量有点问题就不能打了。属于吃细粮的。保险系数比较高。

泵车中联的好还是三一的好

4,泵车是不是三一牌的最好

泵车是三一牌的最好。 11年前,它的问世,打破了国外技术对中国市场的垄断;它的问世,改变了世界混凝土机械市场的格局;它的问世,标志着混凝土机械中国创造时代的来临。11年过去了,它仍奋战在施工一线,是目前国内使用寿命最长的泵车,它就是1998年由三一自主研制的国内第一台37米臂架泵车。   三一重工初探工程机械领域时,工程机械行业的总体状况是生产集中度低、产品技术水平低、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弱。这种状况导致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市场上的主导产品几乎是清一色的洋品牌,国内市场洋品牌的占有率达95%以上,中国如火如荼的建设工地上,属于中国人自己品牌的工程机械廖若晨星。  三一重工将混凝土输送泵作为进军工程机械行业的敲门砖。1994年,三一自主研制的混凝土拖泵成功下线,这是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式系统拖泵。它的问世,成为三一开始自主创新发展之路的起点。之后几年,三一拖泵技术日趋成熟。上世纪90年代末,三一HBT80C混凝土输送泵在深圳赛格广场大厦的现场施工中,成功创造了300.8米的国产泵最高施工高度纪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赢得了“泵王”的美誉。  在此基础上,三一又把目光投向了工程机械市场前景广阔的混凝土泵车制造业。  当时,中国还没有掌握研制臂架的关键技术,只能生产出28米臂架泵车,由于没有自己的泵车臂架技术,30米以上臂架的泵车只能依靠进口,在遗憾的同时,三一人下定决心:“一定要研制出中国人自己的臂架泵车,为中国工程机械振臂扬威。”A瞄准高端 制造中国第一台自主产权泵车  三一把“数一数二”作为研发战略,即研发制造出业内数一数二的产品,引领市场。因此,在研制臂架泵车之初,三一就把目光定在了当时处于高端水平的30米以上臂架泵车,并发誓要制造出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泵车。  三一首席科学家、三一重工执行总裁易小刚博士,当时任三一重工副总经理,他亲自率队进行了市场调研和市场考察。  当时的国内泵车市场以进口产品为主,能生产30米以下臂架泵车的国内只有少数几个厂家,且均为组装泵车,没有自主产权,技术含量低。30米以上臂架泵车以32米为主,均是国外品牌,36米以上臂架泵车几乎没有。  90年代末的中国正是大兴土木之时,建筑小区多以七八层小高楼为主,这为30米以上臂架泵车提供了用武之地。经过调研,易小刚果断决定把三一第一台泵车的臂架长度锁定在37米,这比国内市场上的最长臂架36米,还要高出一米。  不要小看这一米,当时泵车制造行业流行这样一句话“臂架增长一米,难于上青天”,大部分制造厂家对三一自主研制37米臂架泵车不抱任何希望。B精英团队 跨领域研发取得突破  到了1998年,三一完全掌握了拖泵泵送、液压等核心技术,三一拖泵的销售占据了国内的大半市场,同时这也为泵车的研发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三一成立了以易小刚为负责人的泵车研发小组,陈林、谭凌群、朱红等十几名研发工程师参加了该项目的研发。如今,这些工程师都已走上了三一研发的领导岗位,成为了三一研发的中坚力量。  虽然之前有拖泵研发的基础,但是泵车对于易小刚等人来说,还是一个新的领域。为了保证研发进度,研发团队把办公室搬到了车间,图纸设计、制造部件、探讨问题,研发团队不分白天黑夜,全身心扑在工作上。由于是首次涉及泵车研发,在设计上不可避免地会走一些弯路。只要发现设计出了问题,研发工程师们就现场纠正,并马上组织讨论,第一时间拿出新方案再实施,再投入生产,这样一来反而节约了时间,加快了进度。比如泵车分动箱的改进,就是经过无数次修改之后才成功的,且完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项目总负责人,易小刚更是亲力亲为,从零部件的商务采购、臂架钢板的选择、图纸的设计、液压系统的研发再到零部件的生产制造,他都亲身参与,每晚12点钟都可以看到他在生产现场忙碌的身影。至今,当年的研发项目组成员之间还流传着易小刚怒砸液压管的故事。  有一天,易小刚和往常一样来到车间,随意摆放在生产现场的液压管引起了他的注意。易小刚从地上把液压管拾起来,发现管子两边均没有封口,管口还沾上了一些灰尘。顿时,他的脸就沉了下来。易小刚马上组织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现场培训,全力整顿生产习惯。原来,液压管经过酸洗、磷化之后必须封口,直到装配前才可以拆开。因为不封口的液压管会受到污染,装在设备上会进而污染液压油,从而损坏整个液压系统。道理说明白之后,易小刚把拿在手上的液压管往地上一砸,要求所有没封口的液压管全部重做。  当时的项目组成员朱红回忆说:“当年,我们一个研发工程师、一个焊接工程师和一个质保工程师组成的三人小组在生产现场整整呆了40多天,盯着一个个部件做出来。”一位前来参观的行业专家看过之后说:“我终于知道,三一为什么会成功了。”在满怀激情的研发团队面前,一切困难都被一一克服。C泵车下线 多项技术填补空白  1998年,三一第一台泵车下线了。这台三一首台也是国内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长臂架泵车缓缓开出厂房,坐在驾驶室里的正是易小刚。当37米臂架缓缓伸展时,现场的技术人员忍不住热泪盈眶,几个月的艰辛努力,终于结成硕果。  以国产第一台37米臂架泵车为代表的三一第一代泵车,在技术上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一是自制臂架技术。三一臂架的制造采用了高强度的钢板。这种材料能耐零下40多度的低温,有韧性,可以承受高强度的疲劳载荷。采用高强钢板首先要克服的就是焊接技术难关。项目组经过多次试验,研制出了独特的焊接及热处理工艺,并自制工装、夹具,攻克了高强钢板焊接难的这一世界性难题,保证了臂架焊接的质量可靠。  二是根据国内市场情况,三一研发团队选用了开式液压系统,提升了泵车的匹配性。  三是采用了无线遥控系统。之前,市场上的泵车装载的是有线控制系统,三一装载的无线遥控系统大大方便了操作手的作业。同时,为给操作手提供更舒适的作业环境,三一继第一台泵车之后,在国内率先采用了带卧铺的空调底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是采用了全液压控制技术。三一泵车没有选用其它泵车的电液控制系统,而是改由安全性能更高、故障更少的液压传动系统。  五是拥有当时国内最大的泵送排量,达到120m3/h,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六是采用了耐磨技术,使泵车眼镜板、切割环等易损件的使用寿命提升了2-3倍。  以三一首台泵车为代表的第一批泵车的顺利下线,鼓舞了三一人的信心。此后,三一泵车研发制造技术不断成熟,型号不断得到完善,第一批三一泵车逐步推向市场,吹响了“围剿”洋品牌的号角。D自主创新 成就全球最大混凝土机械制造企业  三一首台泵车的研制成功对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拥有多项核心技术,是国内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泵车,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国产设备逐步取代进口提供了前提条件。   上世纪90年代,自制臂架泵车技术完全由外国人掌握,中国人自制臂架泵车在当时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目睹当时工程机械行业的现状,三一董事长梁稳根一锤定音:“与其引进技术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沦为生产车间,不如另辟蹊径,以自主创新掌握发展主动权。”三一人以此为指导思想,通过一段时间的艰苦研发,三一第一批自制臂架泵车成功问世,在业界引起了轰动,也掀起了一次思想解放的风暴。随后,国内其它工程机械企业也逐步开发出自制臂架,带动了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  易小刚表示,三一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敢为人先、大胆创新。正因如此,三一才创造了很多世界第一、中国第一。这些“第一”是三一成为中国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并引领行业不断发展进步的有力支撑。  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曾深刻阐述了三一自主创新的意义。他说,如果当初三一不打破国外品牌的迷信,不走自主创新之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也许还在亏损的边缘挣扎。三一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创新的勇气。三一在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国内只有两家国有企业做这个产品,采取的都是与国外合作的方式。这种合作有两个问题,第一,人家并没有把真正的核心技术转让给我们,每生产一台产品,都要用高昂的成本从外国合作伙伴那里进口、引进技术。实际上,交易的过程就是利润转移的过程,这种企业做得很辛苦却没有赚到钱。第二,人家并没有把适合中国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技术转让给我们。  正是不盲目迷信国外技术,依靠自主创新,三一解决了产品的核心技术问题,研制出了适合中国市场的拖泵和泵车,使得三一在很短的时期内成为了中国工程机械第一品牌,并成为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企业,由此树立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自主创新的信心,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5,混凝土泵车性能怎样比较

首先是你的购买价格上,也就是性价比。其二是后期的使用费,后期的设备的维护,配件的更换等等,还有就是自身的油耗,还有最关键的臂架长度,和节数。中联现在出的六节臂就很好,我们老板去年买了两台,一台52,一台56米,斯堪尼亚地盘的,性能很不错。
混凝土输送泵分为三种,分别是泵车、车载泵、拖泵 从工作机动性来讲拖泵最差,在每次工作的情况下都要提前将输送砼管排布好且不方便随便变动,拖泵转移起来需要拖车才能移动。可以和布料机配合起来使用,但是布料范围比较小 车载泵相对来说工作难易程度和拖泵差不多,只是在移动起来因为安装在底盘上面比拖泵要方便的多。 泵车就是在车载泵的基础上加臂架,在工作灵活性上有了很大改观,但是布料高度相对受限一般低于50米。 至于天泵和地泵的说法我是没有听说过,不过按你的说法,应该泵车属于天泵,车载泵和拖泵属于地泵
给我个你的邮箱,我给你传过去,数据方面为了保密,只能把零件长度等敏感问题删除掉
要说混凝土泵车来说,还是信赖中联重科!对于价值几百万的东西来讲重要的是投入产出比,做到以最少的投资创造最大的效益。这其中就牵扯到了很大一部分就是售后服务。对比中国最大的两个混凝土泵车生产厂家,三一和中联重科,均是做的比较好的企业,个人觉得在售后服务及时性和服务质量这一块来讲中联的售后要比三一的更有保证性。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文章TAG:斯堪尼亚泵车和三一哪个好斯堪尼亚  尼亚  泵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