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取名字

女孩的话。。。焦思晗男孩的话。。。焦玉轩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洋面上的非常强烈的天气。我们都见过水中的涡旋,台风是发生在大气当中的涡旋,一方面绕着自己的中心在旋转,另一方面随着大气向前移动。一般小的台风直径可以达到100公里左右,大的台风直径可以达到2000公里。南半球、北半球都有台风,但是南北半球台风特性不一样。 在全球各个海域都有台风,但是在不同海域名字是不一样的,在北大西洋、东北太平洋,一般称为飓风。在印度洋,包括阿拉伯海、孟加拉湾,我们称气旋性风暴。在澳大利亚东北海域我们成为热带气旋,在西北太平洋我们称为台风。台风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在2000年以前有一个编号,比如2007年第9号台风,有一个英文名字,没有统一的中文命名。在1997年香港召开了第30届亚太台风委员会会议,在会议上,亚洲代表提出要以亚洲的名字给台风命名的提议。 台风委员会有14个成员,每个成员提供10个名字,这样就有140个名字,构成一个命名表,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排。14个成员按照英文字母排。一年平均有28个台风,所以5年基本上就用完了。用完怎么办?循环使用。第一,名字不能太长,不能超过9个字母;第二,好发音;第三,在成员之间不能有不好的意思,同时也不能引起成员之间的分歧,当然也不能做广告,这是命名的规则。 如果某一个台风在中国登陆,这个台风带来很大的损失,我们就可以向台风委员会申请把这个名字永久删除,然后再补一个,这个名字由谁提供的谁就来补。去年中国气象局举行了一个“我给台风起名字”的活动,龙王台风,2005年龙王台风造成很大损失,就建议拿掉,然后再补充一个。有哪吒、海葵等,最后海葵代替了龙王。 名字必须是老百姓都知道,有的是神话,比如悟空。有的是花的名字,有的是鱼的名字,就是这个名字起了要大家都知道。 其他国家起的名字一般是鱼的名字、花的名字,像北大西洋的台风用的是少女的名字。实际上隐含了人们的一种愿望,虽然台风很强大,但更多的是带给我们一些有利的事,减少一些不利。我们这样去理解。
男焦 峻熙 峻:高大威猛 熙:前途一片光明焦 嘉懿 嘉:美好 懿:美好 女焦 梦璐 如梦幻般的女孩,璐,谐音露,露字为日月结合的灵之美.智慧焦 灵芸 在古代,有一个叫薛灵芸的少女,长得容华绝世,貌赛貂禅

如何取名字

2,为什么要把热带气旋分等级呢

因为这样能正确的判断它的强度,从而使损失减少
中国《热带气旋等级》新标准实行 2006年5月15日, 中国气象局修订后的国家标准《热带气旋等级》正式下发。 新标准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热带气旋等级》(GB/T 19201—2003)的修订。在原有热带气旋等级基础上增加了强台风、超强台风2个等级。该标准在修订过程中参照了扩大的蒲福风力等级表。 国家标准《热带气旋等级》(GB/T 19201—2003)于2003年6月17日发布,规定了中国预报责任区内热带气旋的等级及其划分原则,适用于中国预报责任区内热带气旋的业务和科学研究。 《热带气旋等级》标准的技术含义: 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是生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具有有组织的对流和确定的气旋性环流的非锋面性涡旋的统称,包括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 风力等级(wind scale)简称风级,是根据风对地面(或海面)物体影响程度而定出的等级,用来估计风速的大小。常用的风力等级系英国人蒲福(Beaufort)于1805年拟定,故又称“蒲福风力等级 (Beaufort scale)”,自0——12共分13个等级。自1946年以来,风力等级又作了扩充,增加到18个等级(0——17级)。 海平面气压(sea-level pressure)是由本站气压推算到平均海平面高度上的气压值。 平均风速(mean wind speed)是风速的一种统计量,指某给定时段内的风速的平均值。在观测规范中,以正点前2分钟至正点内的平均风速作为该正点的风速。 热带气旋强度(tropical cyclone intensity)是热带气旋底层(近地面或近海面,下同)中心附近的最大平均风速或最低海平面气压。 最大风力(maximum wind)在给定的时段内或某一期间内热带气旋底层中心附近所出现的平均风速的最大值,通常以风级表示最大风力。 热带气旋等级划分的原则是以其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为标准,划分为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6个等级。 热带气旋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 达到10.8m/s——17.1m/s(风力6——7级)为热带低压; 达到17.2m/s——24.4m/s(风力8——9级)为热带风暴; 达到24.5m/s——32.6m/s(风力10——11级)为强热带风暴; 达到32.7m/s——41.4m/s(风力12——13级)为台风; 达到41.5m/s——50.9m/s(风力14——15级)为强台风; 达到或大于51.0m/s(风力16级或以上)为超强台风

为什么要把热带气旋分等级呢

3,为什么臭氧空洞会在南极而不是大约北纬30这些人口密集的地区

臭氧洞为什么发生在南极地区?为什么臭氧损耗的规模如此之大?为什么每年的南极臭氧洞发生在春季? 目前,对于臭氧层空洞形成机制大致有三种理论解释:①动力气象学上的极地纬向环流变化造成输送至南极上空的臭氧减少,形成臭氧洞;②极地冰晶效应影响下的多相化学反应引起臭氧的减少,出现臭氧洞;③与太阳辐射变化相关的动力气象因素及光化学反应(包括人类活动影响)综合作用导致臭氧洞的形成。 美国科学家莫里纳和罗兰德提出,人工合成的一些含氯和含溴的物质是造成南极臭氧洞的元凶,最典型的是氟氯碳化合物(CFC,俗称氟里昂)和含溴化合物哈龙(Halon)。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证实,氯和溴在平流层通过催化化学过程破坏臭氧是造成南极臭氧洞的根本原因。那么,氟里昂和哈龙是怎样进入平流层,又是如何引起臭氧层破坏的呢? 就重量而言,人为释放的CFC和Halon的分子都比空气分子重,但这些化合物在对流层是化学惰性的,即使最活泼的大气组分———自由基对CFC和Halon的氧化作用也微乎其微。因此它们在对流层十分稳定,不能通过一般的大气化学反应去除。经过一两年的时间,这些化合物会在全球范围内的对流层分布均匀,然后主要在热带地区上空被大气环流带入到平流层,风又将它们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输送,在平流层内均匀混合。 在平流层内,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使CFC和Halon分子发生解离,释放出高活性的原子态的氯和溴,氯和溴原子也是自由基。氯原子自由基和溴原子自由基就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它们对臭氧的破坏是以催化的方式进行的。溴原子自由基也以同样的过程破坏臭氧,因此也是催化剂。据估算,一个氯原子自由基可以破坏104—105个臭氧分子,而由Halon释放的溴原子自由基对臭氧的破坏能力是氯原子的30—60倍。而且,氯原子自由基和溴原子自由基之间还存在协同作用,即二者同时存在时,破坏臭氧的能力要大于二者简单的加和。 但是,上述的均相化学反应并不能解释南极臭氧洞形成的全部过程。深入的科学研究发现,臭氧洞的形成是有空气动力学过程参与的非均相催化反应过程。所谓非均相,是指大气中除气态组分外,还有固相和液相的组分。人们对大气中存在云、雾和降雨等早已司空见惯,但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对流层。平流层干燥寒冷,空气稀薄,较少出现对流层这些天气现象。但在冬天,南极地区的温度极低,可以达到零下80摄氏度,这样极端的低温造成两种非常重要的过程,一是极地的空气受冷下沉,形成一个强烈的西向环流,称为“极地涡旋”。该涡旋的重要作用是使南极空气与大气的其余部分隔离,从而使涡旋内部的大气成为一个巨大的反应器。另外,尽管南极空气十分干燥,极低的温度使该地区仍有成云过程,云滴的主要成分是三水合硝酸和冰晶,称为极地平流层云。 实际上,当CFC和Halon进入平流层后,通常是以化学惰性的形态而存在,并无原子态的活性氯和溴的释放。南极的科学考察和实验室的研究都证明,化学惰性的ClONO2和HCl在平流层云表面会发生化学反应,结果造成Cl2和HOCl2组分的不断积累。 Cl2和HOCl是在紫外线照射下极易光解的分子,但在冬天南极的紫外光极少,Cl2和HOCl的光解机会很小。当春天来临时,阳光返回南极地区,太阳辐射中的紫外射线使Cl2和HOCl开始发生大量的光解,产生前述的均相催化过程所需的大量的原子氯,从而造成严重的臭氧损耗。氯原子的催化过程可以解释所观测到的南极臭氧破坏的约70%,另外,氯原子和溴原子的协同机制可以解释大约20%。随后更多的太阳光到达南极,南极地区的温度上升,气象条件发生变化,结果是南极涡旋逐渐消失,南极地区臭氧浓度极低的空气传输到地球的其他高纬度和中纬度地区,造成全球范围的臭氧浓度下降。 北极也发生与南极同样的空气动力学和化学过程。研究发现,北极地区在每年的一月至二月生成北极涡旋,并发现有北极平流层云的存在。在涡旋内氯基(C1O)占氯总量的85%以上,同时测到与南极涡旋内浓度相当的溴基(BrO)的浓度。但由于北极不存在类似南极的冰川,加上气象条件的差异,北极涡旋的温度远较南极高,而且北极平流层云的量也比南极少得多,因此目前北极的臭氧层破坏还没有达到出现又一个臭氧洞的程度。 因此,南极臭氧洞的形成是包含大气化学、气象学变化的非均相的复杂过程,但其产生根源是地球表面人为活动产生的氟里昂和哈龙,曾经是一个谜团的臭氧洞得到了清晰的定量的科学解释。但是令人忧虑的是,CFC和Halon具有很长的大气寿命,一旦进入大气就很难去除,这意味着它们对臭氧层的破坏会持续一个漫长的过程,臭氧层正受到来自人类活动的巨大威胁。

为什么臭氧空洞会在南极而不是大约北纬30这些人口密集的地区


文章TAG:国家国家涡旋怎么什么意思  如何取名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