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线条轻重如何掌握,钢笔楷书书法控制出手轻重怎样来
来源:整理 编辑:盒子机械网 2024-10-07 16:53:44
1,钢笔楷书书法控制出手轻重怎样来
首先你要知道每个字哪一笔该粗该细 每一笔的粗细又是有变化的 总体来说 “横粗竖细”是核心啦 粗的地方 你可以停留时间更长一些 或者钢笔角度倾斜更大一些 细的地方相反粗细和力度 应该没有必然关系 力度小也可以写出粗笔画的总之 力度 角度 时间 综合起来 就是变化多姿了斜落入纸,注意顿笔、转折、出锋的轻重快慢变化,写出行笔的节奏感,总之,关键是按正确方法多加训练,没有秘诀,习惯成自然。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这种汉字字体,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 钩)等笔画,使结构上更趋严整。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是字体中的楷模,所以称为楷书,一直沿用至今。
2,如何把握毛笔书法中的轻重急缓
你试着观看颜真卿和褚遂良的作品,你会发现,一个运笔雄强,一个挥毫空灵,但它们的法度却是一致的。所以,这就关系到了一点,在行笔过程中无论你是中锋也好,侧锋也罢,要去感悟前辈书家的运笔节奏,徐疾轻重,其实也就是节奏上的问题!一点一画总关情,在用墨上要提一点,在沾笔时,毛笔首先要晾干,但不能太过干燥,接着我们看笔,从笔中间划出一半,再从下面的一半接续分为三等,从笔尖往上依次为一二三分,通常我们写颜真卿的要用到三分,欧阳询的最多不过二分,褚遂良的不过一分,关键就是你能不能准确把握这个中锋的法度来运笔,你如果是初学书法的朋友,先学一段时间篆书,把中锋练好,初学者站着写十五厘米左右的字最好,一来练笔力,二来学习从整体上把握字形的能力,三来锻炼腕和肘的协调能力。还有,你学楷书最好结合行书来学习,多读帖,特别是二王的,提顿很明显,还有就是起,承,转,合。万法皆从帖中来,读帖要细心耐心专心,要意在点画结构,意在神态法度,希望这些话对你有帮助!说到毛笔书法中的用笔,前辈和书友们都能说出各种各样的用笔。但我在这里只谈谈中锋、正锋和偏锋用笔。其实,它们都是用锋使锋过程中,由于腕力的控制作用笔尖所呈现出的运行行状,当然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鲜明特征。 书法之妙,主在用笔,用笔之贵,又在用锋;用锋之要,不能不说是中锋。请笪重光《书筏》中说的:“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优劣之根,断在于此。”沈尹默先生把笔法归结为“无非笔笔中锋而已”。白蕉先生更是大张旗鼓,他说:“用笔讲用中锋,是书学的宪法,是用笔的根本大法”。看来用笔是以中锋为主要表现方法和准则了。那么什么是中锋呢?用东汉末蔡邕在《九势》中说的“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的名言去解释什么是中锋,好像还没有争议。再就是形象的说法“如锥画沙”,意思是圆而尖的笔尖,其主毫在克服阻力运行时于点画的中线因注墨多而留下一缕深深的墨痕,副毫则在主毫的两侧相对地注墨少而墨色淡,由于墨色深淡不同,笔道自然地出现一种圆满浑厚的立体感,这就是中锋。其实,瞬息万变的笔心当然不能死板如一地运行在笔画的中分线上,相反,它是在笔画的两边线的中间,也即是围绕中分线不停地如“跳丸舞器”似地进行。只有这样,才如米芾在《群玉堂法贴》中说的:“得笔,则虽细如髭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好椽亦扁”。 什么是正锋呢?正锋就是柳公权说的“心正则笔正”的笔正,只有笔正,锋才能正。这就是笔管既不下偃,也不上仰,而是笔锋直下,尽量使锋下杀,让毫毛平铺在纸上,目的是为了笔锋竖直在纸上的行走。只有笔锋正了,笔的“四德”之一的“圆”,才能在纸上出现。试想一个圆的东西要是滚动了,它留下的轨迹,能不是中间深两边浅成不光而毛的线条吗?也许是这个缘故,有人才把正锋归入中锋的范畴,甚至,有人直接叫正锋为中锋。然而,如何才能保持毛锋直立运行呢?我以为这只有在轻虚灵活的腕力驱使下,靠毛锋的顺、逆、藏、侧、起、倒、提、按、蹲、驻、挫过程的中心环节,所以,有志学书者一定要掌握它,但非花费一番苦功不可。 所谓偏锋,它是运笔时,笔尖自始至终在一个点画的一边,而笔腹则在点画的另一边,即陈樽所说的“斜拂”,它在纸上呈现的形状是一边光滑,一边如锯齿形;从墨色上说,它是一边着墨多,一边着墨少。整个线条形象扁薄怯力,不能使人产生圆浑的美感,所以人称“败笔”,也就是中锋的败笔,即作为中锋表现手法的对高面而言的,当然是个带有贬义的审美准则,然而败笔虽是书家的大忌,但毛笔中锋着实是高难的技法,因此,偶尔出现偏锋也是在所难免,就像人们进餐时遗落一两颗饭粒一样。好在偏锋用笔只是个技法问题,技法最终是不能代替光辉的艺术,偶尔出现也就成了所谓的“无伤大雅”。好了!笔者不惴冒昧提出自己的看法,请前辈和书友们指正。你试着观看颜真卿和褚遂良的作品,你会发现,一个运笔雄强,一个挥毫空灵,但它们的法度却是一致的。所以,这就关系到了一点,在行笔过程中无论你是中锋也好,侧锋也罢,要去感悟前辈书家的运笔节奏,徐疾轻重,其实也就是节奏上的问题!一点一画总关情,在用墨上要提一点,在沾笔时,毛笔首先要晾干,但不能太过干燥,接着我们看笔,从笔中间划出一半,再从下面的一半接续分为三等,从笔尖往上依次为一二三分,通常我们写颜真卿的要用到三分,欧阳询的最多不过二分,褚遂良的不过一分,关键就是你能不能准确把握这个中锋的法度来运笔,你如果是初学书法的朋友,先学一段时间篆书,把中锋练好,初学者站着写十五厘米左右的字最好,一来练笔力,二来学习从整体上把握字形的能力,三来锻炼腕和肘的协调能力个人有个小经验,经常练习劈空(没事用手指在空气中写字),对于运笔很有帮助。临帖的时候,写某个字之前,就应该能想到这个字写成的样子。
3,书写行书时如何做到轻重结合
行书兼具楷书、草书的特点,但又绝非写好楷书便一定能写出一手漂亮 的行书字来,行书作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其发展过程中具有它自身的特点。 要学好行书,还要经过一段专门的临摹训练,以掌握它的笔法和结字的规律。 我们分两个方面介绍行书的技法特点: 笔法方面: 顺势入笔:行书笔法中不再如楷书那样,要求逆入回出,藏头护尾。而 是落笔便顺锋而入,行笔中锋行走,收笔多是顺势带出,或牵连下笔,或钩 挑出锋。不再回锋作顿。这样很多笔画发生了变异。如下页。 这样笔画多为露锋。笔势明显地流畅起来。也使行书中更多地形成了曲 笔,笔画不可过于平直,增加了点画的动感,使之不至僵滞。笔法上的这些 变化,就自然使书写的速度加快了许多。 点画呼应:由于行书收笔不再回锋作顿,而多是将笔锋提出,所以形成 了点画的附钩和挑趯,即上笔终了时顺势带下,而下笔自然承上,使点画之 间虽断似连,笔断意连,产生了明显的顾盼呼应关系。 显然这些顾盼揖让和呼应使字型增加了生动活泼的意趣。 牵丝引带:点画间的勾挑使之顾盼呼应,有时将这种呼应通过笔锋提写 出游丝,连接起来形成两笔或几笔,连续写出,一气呵成,使字显得连贯、 潇洒。如: 一般情况是凡字的固有笔画则重些,而两画之间的连接相应轻些,但不 可截然跳动,否则呆板无神。牵丝形成连的效果是行书的主要特征之一,但 却要运用得当。一味的牵连缠绕,当断不断,反而弄巧成拙,形成浮滑薄弱 之病,是行书书写中的大忌。一位书法家讲过“连与断效果不同,连易断难, 故当知断”。因此将牵丝引带与点画呼应分开来讲以区别它们的不同功用, 这是行书的又一重要特征。 简括省略:前面谈到连能把两笔或几笔连成一笔写下来,这其实已起到 了简化的作用,加快了书写的速度,但其原有笔画并未减少,只是笔画之间 有牵丝相连,不单独存在而已。在行书中还有更省简的情况,那就是索性合 并了原来的点画,形成行书中独有的写法。如 其中“无”字中间四竖和下边四点被一组相连的竖撇横代替了,既保持 了原字的面貌又起到了简化作用。其余各字也是用这种方式形成了现在的写 法。有时为了行笔的便利,行书字书写时,甚至可以改变原来的笔画顺序, 如: 收放变化:比较楷、隶、篆等规整严谨的字体,行书有一个与草书共同 的特点。即它可根据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征,随时调整它的字形和笔画形 态。例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之字,如: 既可收敛些又可放纵些,可以任意屈伸、收放,即可使之长,如亦可 使之方如: 扁如: 这就是行书可收可放的特性。 离方遁圆:楷书方多圆少,折笔处多为方,即如赵孟頫的圆转为主的书 写也时露方意,这无疑是需要也使字增加了一定的力度。而行书则随笔顺势 转折,变化无穷,方圆兼用,灵活生动。如: 因此注意到方圆的变化,使之自然融汇,使书写的效果既有方笔的雄劲 力度,又富圆笔的通畅灵动。若一味方折,则显板滞、生硬,纯用圆转则又 俗滑、疲软。总之临习中要多观察,创作中要多思索。 重按轻提:楷书中的一些笔法,如顿笔回锋挫逆等,在行书的运笔中已 经不再应用或很少应用了,更多运用的是顺势提、按的运用。凡轻细之处需 收笔轻提起,速度稍快。而粗重处则需将笔重按下,速度稍缓,当然,笔画 轻重粗细的交替要有合理的起浮过程,不可大起大落,忽轻骤重,应使其自 然。提按处在行书中几乎随处可见,一字之内的提按变化如《集字圣教序》 中的:一画之内也当有轻重之别,如: 至于一篇之内的根据章法的需要而出现的轻重布局,也是行书作品中屡 见不鲜的。历代书家对此各有体会,我们仔细品味后面作品即可领会提按在 行书书写中的妙用。 运腕得宜:“书法之妙,全在用笔。”今天看来,有人以为前人这个论 断未免偏颇。其他如章法、墨法之类固然也很重要。但书法是线条的造型艺 术,提高线的表现力往往是书法家毕生追求探索的。章法、墨法之类也离不 开线条去完成表现,而线条的表现力全在于笔的运用,因此,前人的说法可 谓一语中的,不容忽视。 谈到用笔,不能不提到运腕,二者是不可分。这一点初学书法的人往往 容易忽略或不甚明确。 前面提到笔的运动可以组合出秀美、雄强、古朴、稚拙等不同风格的作 品,那么用笔的关键是什么呢?当然,是大脑,但大脑的设想是靠指、腕、 臂的合理配合来完成的,指过于细弱,精巧处或许尚可,总体上却力不从心。 谁也不能运指写出盈尺大字来。臂又过于粗大,写榜书或许差强人意,然要 精到完美却难尽如人意。那么只有腕居中承启,能兼领二者的功能。尤其是 行书的灵动精妙处,有时全凭腕的运动来完成。 运腕是指在书写过程中腕要有意识地指挥毛笔左右挥洒,疾徐提按,使 转变幻。以使书写效果灵动流畅。举例来说:写百字时百笔落纸后腕须往左 倾推笔向右,至横的末端即刻腕须转向右摆,提笔带过再向怀内压至小竖折 处提锋向右上,使转带下向内提笔作点收,这一系列的运动都是腕的左右推 移转动,如果光靠臂来运动则显然难以准确地使笔恰到好处地写出轻重变幻 的线条,一些灵巧之处更难准确地表现出来,写半尺以内的字则显得费力不 讨好了。当然如果写檗窠大字,则需臂的协助运动,而控制笔还靠腕来完成。 因此,运腕是行草至关紧要的练习课程。当然,腕与臂、指的相互配合亦是 不容忽视的。 选帖与临摹 有的朋友练字,喜欢随意挥洒,尽情抒发,这就创作而言是无可厚非的, 但练习字则不应如此。因为书法的练习,应是将前人好的字借鉴过来,掌握 它,使之变成自己的技艺,克服自己的不足,也是钻研任何一门学问应取的 态度。为什么要练呢?肯定是认识到自己有不足之处,但练习时不讲究方法 还是达不到目的的。常看到有的朋友抱一本帖写了很长时间,字的变化不大, 究其原因,不外是临习的方法问题。写字要临帖,这是常识。临就是对照字 帖上的字体会它的运笔方法和结字规律,必要时还要用薄纸收一些字钩摹影 拓下来熟记于心,运用于笔,从而改变自己的书写习惯,而不只是抄写帖上 的文字内容,有些同志临了一遍又一遍,枉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到头来还 是自己原来的模样,并无进展,这恐怕就不是临帖而是抄书所致。 在临帖练习中,对初学者或对原帖体会不深的同志,以选字放大为宜, 这样可以更好更清楚地体会分析原帖字的笔法与结构。对有些基础掌握了临 习方法的人则以原大通篇为宜,因为对他们来说,笔法与结字规律已经不是 问题,更重要的是体会原帖的气韵、章法或神采与风格了。 对初学行书者来说,临习中对原帖字形的外观、大小、聚散、攲正,笔 画的提按、收放、长短、角度、方圆、呼应等都是要仔细观察、分析、体会 的。我的体会是先选出一些结构与笔画均有代表性的字,按照以上方面进行 分析,有了印象之后即可动笔临习,临一遍后即对照原字进行比较,找出不 合原帖处再对照临习,这样反复几遍,逐渐与原帖接近或相似了,即可移开 原帖,背临一遍。
文章TAG:
线条 轻重 如何 掌握 字的线条轻重如何掌握